●四川省兩月內6期360批次問題食品被曝光
●白酒
、肉類成為重災區
●知名品牌頻頻上“黑榜”
●“榜上”有名則“腳下”無路
8月17日
,省食藥監局對外公布的今年最新一批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顯示
,遛洋狗
、思全等60批次食品因食品安全問題被曝光
,這是近兩個月以來監管部門公布的第6期抽檢報告
。在此之前的5期抽檢信息中,還有北京二鍋頭酒、綿春貢酒
、酒鬼花生
、天喔煮瓜子
、徽記川辣子花生
、“好吃點”香脆核桃餅等300批次食品登上“黑榜”
。
2個月
、6期
、360批次
,相當於每10天就有一批抽檢信息公布
、每一天都有10批次食品倒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如此高頻率曝光背後
,折射出了監管部門監管方式的重大轉變
。“食品藥品抽檢信息將一律公開
,這是今後各級食藥監管部門必須建立的基本工作製度
,讓消費者用腳投票
。”8月21日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畢井泉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要讓信息公開成為食品藥品監管的新常態
。
360批次問題食品掃描——
酒類亂加甜味劑
,肉類清潔度不達標
6月16日
,在全省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當天上午
,省食藥監局披露了今年第一批食品安全抽檢結果
,由此掀起了食品安全抽檢曝光風暴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
,陸續公布了6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
,累計抽檢糧食及其加工品、食用油
、酒類
、調味品
、肉製品
、飲料等27類
、5393批次食品
,其中累計合格批次5033批次
,合格率約為93%
,不合格批次共計360批次
,不合格率約為7%
。
記者對上述360批次問題食品進行分析研究發現
,這360批次不合格食品中
,白酒品類占比最大
,有235批次
,占比為65%
;排名第二的為肉及肉製品
,有31批次
,占比約9%
;排名第三的為餐飲休閑食品
,有26批次
,占比約8%
。其餘不合格數超過10批次的食品還有調味品
、膨化食品等
,飲料
、豆及豆製品
、乳製品等產品門類合格率較高
,較少或未抽檢出不合格產品
。
而作為重災區的白酒品類
,在235批次中有近200批次問題集中在非法添加甜味劑上
,包括甜蜜素、糖精鈉
、安賽蜜等都屬甜味劑
,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專家透露
,根據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白酒產品標準規定
,白酒中不允許添加甜味劑
,“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
,同時增加產品的口感
,在產品中添加甜蜜素
、糖精鈉
、安賽蜜等甜味劑來調節口感
。”
排名第二的肉及肉製品及排名第三的餐飲休閑食品
,問題都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硫殘留量
、菌落總數
、大腸菌群等超標上
。據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專家介紹
,菌落總數並非致病菌指標
,主要用來評價食品清潔度
,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
。“菌落總數超標說明個別企業可能未按要求嚴格控製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
,或者包裝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
;還有可能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
、儲運條件控製不當等有關
。”而二氧化硫不符合標準的原因可能是
,“個別生產者使用劣質原料以降低成本
,其後為了提高產品色澤超量使用二氧化硫
,少量二氧化硫進入人體不會對身體帶來健康危害
,但若過量食用會引起如惡心
、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
監管曝光倒逼企業整改——
期待監管“手下留情”
,不如做到自身安全過硬
“每天上班頭件事
,便是查看當天食藥監局的公告欄信息
,隻希望企業‘榜上’無名
。”8月21日
,曾在今年6月被曝光的某酒企行政負責人透露
,自該公司產品被曝光後
,很多經銷商紛紛退訂產品
,近兩月銷售環比下降了近四成
,“眼看下半年銷售旺季即將來臨
,如再出問題今年業績就完蛋了
。”
連日來
,記者采訪被曝光的多家知名食品企業
,大多數企業負責人都對企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深刻的反省
,並在監管部門指導下
,通過提升硬件設備
、強化管理人員安全意識等方式進行了整改
。然而也有個別知名企業負責人卻並不以為然
,反而將怨氣出在了監管部門身上
,認為監管部門在公布前沒有告知企業
,沒有從保護地方產業發展
、解決就業維護穩定的角度對自己“手下留情”
。
這樣的思維顯然已過時
。今年以來,國家
、省食藥監部門主要領導多次強調要將食品安全抽檢和檢查信息一律對外公開
,不管企業大小沒有“例外”
,改變過去主要依靠行政罰款的處罰方式
。“罰款最高也罰過幾百萬
,對一些大企業來說沒什麽感覺
,隻有把其檢出的問題曝光出來
,才能引起企業的警覺
,倒逼企業加強食品安全監管
。”省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說
,食品企業應當適應信息公開這一“新常態”
,自我加壓提升企業安全水平
。
今年10月1日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正式實施
,為強化食品企業掌握新法
,自7月底開始
,省食藥監局組織開展食品企業法人培訓
,在培訓會現場
,記者發現,有個別企業法人並沒有到場
,這其中還包括個別曾經登上“黑榜”的問題企業
,如四川徽記食品
、成都達利食品等
,如此高頻曝光還不能引起企業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和警醒嗎?